旗袍的設計逐漸演變。袖寬從清初的窄袖改變為清中葉的倒大袖(喇叭袖)。估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比清初更加富裕和安逸,從方便騎馬轉變為大戶婦女的服飾象徵。當時的旗袍被視為上層社會貴族的象徵,亦即衣章可辨貴賤也。
旗袍從清初的樸實自然逐漸變得極其奢華,色彩斑麗,圖案精緻,用料上乘,手工細膩。到了咸豐和同治時期,旗袍的繁複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。旗袍的領、袖、襟、裾的邊緣都鑲有大花圖案的花邊或提花襯貼。鑲邊最初的功能只不過是在衣服邊緣增加厚度,使其更耐磨、更耐用。但到了清中葉後,鑲邊的裝飾功能逐漸代替了實用功能,於是就出現了绲邊、鑲邊、嵌線、宕條以及掐牙等工藝。到了清末,旗袍的绲鑲嵌繡甚至可以覆蓋整件衣服。不過當時的旗袍仍然是闊身直褂的,仍然是上層貴族的玩物,對於蓬門布衣的人民來說,是極為奢侈的享受。
辛亥革命之後,舊有的旗袍逐漸式微,新式旗袍開始醞釀。知識界開始提倡服裝要反璞歸真的「新裝」,上衣為窄小修腰的大襟棉衫,衣長不過臀,袖子倒大的七分袖,衣下擺多為弧形,略有紋飾,而下身則為深色及踝或及小腿的長裙。這種裝束由上海、北京兩地的留日女學生率先倡導,學校將旗袍定為女學生的校服後, 蔓延至知識界女性,不久更是流行至上流社會,。新裝與傳統旗袍相比變化不大,基本沿用傳統款式,只是略加修腰而袖子略寬,且布料比較平常基本。
1920年代,上海出現了旗袍馬甲,是在短襖外加一件長馬甲,以取代長裙的款式,這是上海派的旗袍雛形。1926年,上海女性率先穿起了新的馬甲旗袍,這是把無袖的馬甲與短襖合為一體的穿法。這樣省去了雙重布料的重量及累贅,但其外型仍然寬鬆,線條平直,下擺置於腳踝或小腿。在領、襟、腳擺處或做點绲邊工藝,但沒有清未時那樣奢華浮誇,又返回了平實的功能性上面,是清旗袍的「省略版」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種二合一的穿法,在中國服飾史上有著重要的一頁。就是運用了西方的夾圈(Armholes)及套入筒袖的做法,這是中國服裝先前沒有的,這減少了很多在夾圈、肩膊的多餘空間,令衣飾更貼身,肩部及手部都能活動更自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