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漢族的傳統,女子到15歲時,要舉行及笄禮,把頭髮盤成髮髻,再插上簪子,表示成為成年人。後來又將束髻的時間後移到出嫁的時候。潮汕習俗,婦女出嫁時需束髻梳頭,挽面開臉。
潮汕已婚婦女的髮髻高而突出,古稱“椎髻”。古書說南越王尉佗“椎髻箕踞”會見陸賈,可見這種髮型是百越遺風。《永樂大典》轉引潮州最古的志書《三陽志》說:“潮州之舊俗,婦女往來城市者,皆好高髻,與中州異,或以為椎髻之遺風。” 這說明在宋元時期,潮汕婦女的髮型是以高髻為主的。潮汕的先民,崇尚椎髻的應該是畲族了。顧炎武說潮州山畲分為平鬃和崎鬃二種,指的就是低髻或高髻兩種髮式。至今潮語仍將“髻”稱為“鬃”,將“梳髮髻”稱為“打鬃”。鬃還分八字鬃、大後斗、企鬃、盤鬃(龜鬃)、牛角鬃、辮鬃、梭仔鬃、吊桶鬃等多種形式。直到晚清民國,潮汕婦女仍以高髻椎結為特色,如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載:“唯其髻發,則殊可怪。如惠來則多將發於腦後結束成小刀形,而旋其末於頂,貫於一紅染之竹筒;筒長二寸許,圓徑大小如銀元,發突出筒外寸許,乃結以經繩,橫以約長五寸之針,循下牢插,四圍點綴以珠,借壯觀瞻,行時動搖不定,如鷺鷥之踣伏顱上,誠奇觀也。”